top of page

道德與情緒(1938|民國27年),愛因斯坦

道德與情緒(1938|民國27年),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由我們內在和外在的經驗,我們知道我們意識的行動來自於我們的欲望和恐懼;直覺告訴我們這對我們的同胞和高等動物也一樣地眞確。我們都企圖逃避痛苦與死亡,而追尋欣悅的事物; 我們都由內驅力所做的事情所控制,而這些驅力是由維護個人和民族的存在的行動所組成的,飢餓、愛戀、痛苦、恐懼便是幾個控制個人存在本能的内在力。同時作爲一個社會的動物,我們與同胞間的關係就來自下面的感覺,諸如同情、驕傲、怨恨、權力慾、憐憫等;所有這些基本的驅力,都不是用會辭很容易描述的,而是人行爲的源泉;如果這些可觀的驅力不在我們內部激擾的話,所有的行爲都會中止。


雖然我們的行爲看起來與高等動物很不相同,但基本的本能在它們與我們間仍是很相像的;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最明顯的差異來自下面這事實,人的想像力和思考力以及運用語言和其他符號工具。思想是起初的本能和終結的行爲間的組織因子,這樣想像和智力便以本能的僕人的角色進入我們的存在,但它們的介入使得我們的行爲不致成爲我們本能立卽的要求,而經由它們本能將其本身繫附於較遙遠的目的。本能使思想成爲行動,思想則惹起由情緒吸引的中間行動;從屢次的執行中,這個過程帶領著它的理想與信念獲得並保留一個很強的有效力,這個力即使在由之產生的目的已被遺忘後仍然存在。這種情緒有若干異常的情形,就是如果它粘住已失去有效意義的物體上的話,而這樣我們便稱之爲拜物教


這種過程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當然也沒有人懷疑這種過程(這過程可說是思想和情緒的精神化(spiritualizing)會使人擁有她所能得到的精微與上佳的欣悅,即在藝術創作和思想邏輯運作的美的感受中的欣悅


就我所看到的,在道德教育的門徑上有一顧慮,就是如果人完全按照他本能的呼喚做事,逃避痛苦和僅爲個人尋求滿足,這結果將是一種不完全、恐懼和雜多的不幸的狀態;如果他們僅站在自私的觀點運用他們的智力去追求一虛幻而不可企及的快樂存在的話,事物也不會變得更好。 相對於上述的本能和衝動、愛、憐憫和友善的情緒將太軟弱以致不能引至可爲人類社會接受的狀態。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隨便考察的話,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很簡單的,看起來,只要我們回應以往智者們的老調就可以了:所有的人應讓他們的行爲爲同一的原則所指導,而這些原則應當是,如果跟隨它們的話, 引起盡大可能的安全與滿足和盡少可能的傷害


當然,這個普遍的要求是太空泛了,因此我們由它們引導出特別的規則以指導個人的行爲; 而這些特別的規則必須要能隨變動的情況而變動。假如這就是那敏銳的原則最主要的困難的話, 人一千多年前的命運將比他實際上會是現在是的遠爲高度的快樂;人也就不會相互的殺害、拷問,用暴力和欺詐來相互利用了


眞正的困難,那阻礙了各世代聖者的困難,毋寧是:我們如何使我們的訓諭在人的情緒生活中有效,以使它的影響能忍受個人心理的壓力?當然我們不知道以往的聖者是否曾意識地按這方式詢問他們自己,我們所知道的是他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遠在人類成熟以前,也就是在面臨這一般性的道德態度以前,對生命中危險的恐懼會引導他們歸之于各種想像的、無實際存在的精靈,或一些釋出人所恐懼但也歡迎的自然力的大力者。他們並且相信這些主宰他們想像的精靈是按他們的形象造成的,只是賦與超人的力量罷了,這便是神這觀念的前驅。起初由充滿日常生活中的恐懼產生的信念,即相信這些精靈存在並具有無比尋 常能力的信念,有著對人和他的行爲極強的影響,甚而超過我們今天的想像。因此那些開始建構道德觀念,視所有人平等者,就那麼把它與宗教緊密聯繫在一起了。而這對所有人的道德要求都 一樣的事實,也可能就是人類的宗教文化由多神論到一神論的理由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普遍性的道德觀念的起初心理力量達與宗教聯在一起了,在另一個意味上,這種結合或許就是道德觀念的宿命。一神論在不同的民族間有不同的形式;雖然這些不同並不是基本的,但很快的就很強烈地超過了相同的東西,以致宗教常引起仇恨與衝突,反而沒有用普遍的道德觀念來結合。


而後自然科學成長了,帶著它在思想和實際生活中巨大的影響,減低了人們的宗教情緒。這種因果與客觀的思想模式,雖然不必要與宗教氣氛衝突,却使大多數人只留下很小的地方給加深的宗教感;並且由於道德和宗教傳統的緊密連繫,使道德思想和情操也遭到了嚴重的減弱。隨著新的技術方法,野蠻化已幾乎形成了文明世界可恐懼的威脅


不用說人很樂於看到宗教實現道德原則,雖然道德律令已不是教堂和宗教單獨的事,但却是所有人類可珍重的傳統財產。從印刷出來的立場和學校及其競爭的方法,看每一件事情都由效率和成功所主宰,而不是由事物的價值和人與人類社會道德目標所支配;這還須加上由無情的經濟掙扎所造成的道德墮落。道德感的慎重撫育也不在宗教的範疇,但無論如何,需引導人作如下的看待社會問題,即向更佳生活的愉悅服務的許多機會。因爲從一單純的人的觀點來看,道德的行爲不僅意味著回應一些生活需要的愉悅而已,而寧謂是使所有人更快樂的友善興趣。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道德與情緒(1938),愛因斯坦 節錄自人類存在的目的 愛因斯坦著,劉君燦譯,晨鐘出版社,民國62年出版,民國71年8版

這個觀念蘊含著一個要求,即每一個人應有發展他內在天賦的機會,只有這樣個人才能得到使他有資格的滿足,也只有這樣整個社區才能繁華似錦。因爲每一件偉大和激揚的事情都是由能自由工作的個人所創造的;限制只有在考慮存在的安全所必需時才是合宜的


由這觀念還推衍出另一件事情,我們必須不僅要忍受羣體或個人間的差異,還應該歡迎它們並視它們爲使我們存在富饒的事情。這便是所有眞正容忍的本質,沒有這種意味的容忍,就沒有 眞正的道德


如上簡短提及的道德不是一個固定和僵硬的系統,它毋寧是由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能並應加以判斷的立足點而已。這是一個絕不會完結的工作,永遠有一些事情去引導我們的判斷和推動我 們的行爲,你能想像任何抱持這種理想的人都能滿足於---


他是否從他的同儕接受了較其他接受的人較多物質與服務的回報?
他的國家是否因一時的軍事安全,而遠離創造一個安全與正義的超國家體系的激動?
他是否對世界上某些地方無辜的人民遭受殘忍迫害,剝奪權利或遭受屠殺的事情漠然與冷淡?

去問這些問題便是去回答它們!


8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