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黃埔軍校第七期研究
作者:陳予歡
出版社:獵海人
出版日期:2024年11月初版
ISBN:9786267588031
語言:正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94頁 / 16 x 23 x 2.0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第七期生延續了前六期生在國民革命軍中的某些軍事優勢,繼續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軍隊建設與地方軍校「中央化」進程,在廣州黃埔本校由粵系將領主持的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最終被明示停辦,校本部整體遷移南京,在國家軍事歷史上曾發揮重要作用和影響。另一部分學員到臺灣後成為重要軍事將領,晚年還是抵制台獨的中堅力量。截至1930年10月黃埔本校在廣州結束,第一至七期總計培養了13944名學員,分發國民革命軍各級部隊,為抗戰期間歷次戰役推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初級軍官,同時也為中國國民黨「黃埔」嫡系中央軍積聚了軍官儲備,第七期師生當中仍存極其豐富的「黃埔嫡系」資源,對於日後推動中國國民黨一黨專制的軍隊「國家化」和「中央化」進程起到重要作用。冠以「黃埔」印記的現代軍事史及其將領史跡,涉及政黨嫡系、民國軍政、國共合作、軍事發展、社會政治生活以及眾多著名歷史人物,可說是一部濃縮的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及其軍事演進史。
2024年是黃埔軍校建校100年紀念年,黃埔軍校作為現代中國著名軍校,以其稱譽世界長存中國之軍事魅力,在現代中國軍事史上留有凝重輝煌一頁。時至今日,黃埔軍校在過往歷史的風采與軼事,仍舊是熱心史事讀者之無盡話題。回顧十四年抗日歲月,黃埔軍校師生與「黃埔精神」,在國共兩大陣營抗日部隊均留下深刻的歷史印記,海峽兩岸近年著重對「黃埔精神」在抗日戰爭艱苦歲月上升為「民族精神」,進行了歷史與現實的詮釋與弘揚。我們行進於當今強國強軍強盛之中華民族復興偉大時代,更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為黃埔軍校這段輝煌偉岸的革命史跡,為幾代人的黃埔情緣,留存更多當代人之追憶與緬懷。
作者簡介
陳予歡
黃埔軍校暨近現代中國著名軍校研究專家,民國軍事史研究專家,軍事人物傳記作家。致力於近現代中國軍事歷史人物傳記資料整理研究論著40年,已出版個人獨立署名五大叢書序列30多種作品。
主要著作
《初露鋒芒:黃埔軍校第一期生研究》、《叱吒風雲:黃埔二期馳騁記》、《風雲際會:黃埔軍校第三期生研究》、《雄關漫道:黃埔軍校第四期生研究》、《大浪淘沙:黃埔軍校第五期生研究》、《激流勇進:黃埔軍校第六期生研究》(上下冊)、《嶺南文化名片-黃埔軍校》、《潮起潮落: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研究》、《抗日烽火鑄軍魂:抗戰時期黃埔軍校教官研究》、《黃埔軍校燕塘訓練舊址與廣州分校史籍彙編考釋》、《風起雲湧:荊楚黃埔人文錄》、《軍魂閃爍:辛亥革命在廣東》、《鄧世增將軍史料彙編》等。
目錄
開篇語
校務委員與軍政要員題詞
校務委員與軍政要員題序
第一章 黃埔軍校第七期學員的基本概貌
第一節 第七期生數量考證和學籍辨認情況的說明
第二節 廣州黃埔本校第七期生情況
第三節 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情況
第四節 第七期生畢業分發及證書
第五節 第七期史載情況
第六節 東征北伐紀念墓園興建
第二章 部分第七期生文化修養、背景及出任教官情況
第一節 部分第七期生入學前受教育與社會經歷
第二節 部分第七期生的背景情況分析
第三節 第七期生出任校本部及各分校教官情況簡介
第三章 廣州黃埔本校與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機構與教官
第一節 廣州黃埔本校組織架構及教官
第二節 第七期時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組織架構
第三節 任職南京軍校第七期教官情況簡述
第四章 軍事素養及參與黨團政務軍統活動情況
第一節 入讀陸軍大學與軍事留學日本情況
第二節 進入中央軍官訓練團受訓情況簡介
第三節 部分第七期生參與籌辦各兵科學校
第四節 任職國民黨、三青團、立法院、軍統機構情況
第五章 獲任將校軍官、與第五期生比較及抗日殉國簡況
第一節《國民政府公報》頒令敘任上校、將官人員情況綜述
第二節 與第五期生任將校軍官比較分析
第三節 參加抗日戰役殉國簡況
第六章 粵湘浙籍第七期生的地域人文
第一節 粵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二節 湘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三節 浙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七章 贛閩桂籍第七期生的地域人文
第一節 贛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二節 閩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三節 桂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八章 川蘇鄂籍第七期生的地域人文
第一節 川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二節 蘇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三節 鄂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九章 滇皖黔豫魯直晉籍及越南籍第七期生的地域人文
第一節 滇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二節 皖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三節 黔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四節 豫魯直晉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五節 越南籍第七期生簡況
第十章 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活動綜述
第一節 任職地方政協、人大、參事室情況綜述
第二節 參與各省、市、自治區黃埔軍校同學會活動簡述
第十一章 參與臺灣黨務政務活動及紀念刊物史載情況
第一節 參加黨務政務活動簡介
第二節 黃埔軍校四十、六十周年紀念刊物史載情況
餘 論
後 記
開篇語
創立於1924年6月16日的廣州黃埔軍校,至今走過了100年曆程,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百年華誕。
黃埔軍校在發祥地的廣州,至1930年10月結束,亦經歷了6年零4個月。黃埔軍校在過往歷史的風采與軼事,通過史料史事展現與親歷者回憶,漸為世人所瞭解與認識,在現代中國軍事歷史留下了深深印記。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就提出打倒帝國主義在中國一切軍閥武裝勢力,向著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自主的三民主義宏偉願景而奮爭。黃埔軍校作為那個時代中國著名軍校,以其稱譽世界長存中國之軍事魅力,引發了廣大讀者與熱心史事的無盡話題。黃埔軍校曾經北伐抗戰風采奪目的真實面孔,這個回顧與再現非同小可,過往歷史的黃埔軍校是什麼?它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就在於:它是大革命時期領導先驅與進步的同義詞,是國民革命與北伐成功的搖籃,是堅持抗戰直至勝利的骨幹武力,是兩支先後為執政黨之武力發源地,是那個年代的軍人魂、民族魂之精神體現。
真實的史料可以告誡後人,面對外來侵略時,黃埔軍校師生曾是中華民族和國家意義的武裝力量及軍事棟樑,他們曾為中華民族及其國家興盛乃至救亡圖存生死攸關而「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曾是中華民族與國家軍事成長歷程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奠基者!要認清他們曾在辛亥革命、國民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及其軍事、政治、外交、社會諸多方面留存各自不同的軌跡、印痕與風采。黃埔軍校史跡其實還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學術富礦,頗具中華地域、軍事人文、文化蘊涵、歷史影響、社會效應、人文比較、公眾反響、史書記載、海外聲譽、建築地標、精神傳承、媒體傳播等厚重深長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過去40年當中,筆者始終追尋著黃埔軍校曆期生的步伐與身影,回顧與記載他們行將遠去的背影與故事。藉海峽兩岸檔案史料、圖書資訊、同學錄冊、職官年表、軍隊序列、軍史沿革、傳主親歷、家屬來函及其相關背景資料基礎上,接續黃埔軍校前六期序列叢書,將第七期史料整理成冊。緣於第七期時間跨度較長,從1927年9月學員入伍至1930年9月黃埔本校在廣州結束,期間延續的廣州黃埔本校與南京本部所有事件人物等項,皆列入收集整理研究記述範疇,此為學界研究黃埔軍校師生提供又一部歷史學術與史籍著述。
內容節錄
第一章 黃埔軍校第七期學員的基本概貌
黃埔軍校前六期推行的軍事教育現代化,經歷了三年行之有效的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為國民革命運動與北伐戰爭培訓了源源不斷生力軍,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黨組織及其學員,由軍校學員之逐鹿鋒芒,競相演繹為兩大政黨朝野在政治、軍事領域劇烈交鋒。從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到工農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深刻影響著現代中國的軍事、政治導向。緊隨黃埔軍校第六期研究選題,進行第七期史料種種情形之梳理與整合,變得勢所必然。
第一節 第七期生數量考證和學籍辨認情況的說明
由於歷史與政治緣由,軍校的名稱發生了更改。北伐戰爭開始後,第六期始,軍校名稱為「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七期更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1927年10月軍校被留守廣州的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所統轄,校名變更為「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後改稱作「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標誌為黃埔本校遷移南京、廣州結束之前奏。
具體變更細節為:1928年5月15日,廣州黃埔本校奉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命令,改名為「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各部處組織變更甚多,校本部辦公廳改為秘書處,教授、訓練兩部改組為各兵科,政治部改組為政治訓練處,經理部改組為經理處,入伍生部名義依舊而範圍縮小,管理處改組為副官處,軍醫處及軍醫院合併為校醫院,此外設置編輯委員會。1929年9月10日,再奉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命令,廣州黃埔本部更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從校名含意上觀察,統轄意義與範圍再度縮小。校部組織方面稍有改變:複設校長辦公廳及教授、訓練兩部,裁撤教育長辦公室、編輯委員會、副官處及校醫院,改為設置管理、軍醫兩處,而政治訓練處及經理處仍舊保留。
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組織系統表
校長,教育長
校長辦公廳
教授部、訓練部、政治訓練處、管理處、經理處、軍醫處
戰術主任教官、兵器主任教官、築城交通主任教官、地形主任教官、其他主任教官
步兵第一中隊、步兵第二中隊、步兵第三中隊、步兵第四中隊、炮兵中隊、工兵中隊、研究班、高級班。
1930年9月1日,當廣州黃埔本部第七期學員畢業時,曾組織第八期招生委員會,進行招生事宜。1930年9月7日晚,校辦公廳接南京來電:「第七期畢業後,埔校著即停辦」。教育長林振雄於9月8日舉行總理紀念周時,向全體官生宣佈:本校奉命結束。9月19日,林振雄教育長離校,校務由即時成立的校務委員會暫維持。10月24日,本校校務正式結束。
溯自黃埔軍校於1924年5月學員入校訓練開始,至1930年10月24日結束之日止,歷時六載,共招訓正式學員七期,畢業生8783名。綜述黃埔本校史事, 此階段成就主要有:黃埔學生與他們的師長,結成了一個有主義、有組織、有紀律、有訓練、血肉相連的革命整體,從教導團而擴展為黨軍、國民革命軍, 一一實現了孫總理建校建軍之目的,逐步完成了當時的各項革命任務。依次為:兩次東征,殲滅了陳炯明部粵軍叛逆及其餘黨;回師靖亂,削平了盤踞廣州的滇桂軍閥楊希閔部和劉震寰部,鞏固了革命策源地;北伐諸役,國民革命軍以破竹之勢,掃蕩軍閥,奠都南京,統一全國;前者純由黃埔健兒所完成, 後者也以黃埔師生為主力,這兩大成就都是發揮「以一當十」、「以一學百」和「犧牲」、「團結」、「負責」的黃埔精神激勵鞭策下,用鮮血和犧牲換來的勝利。此為踐行孫總理在1924年6月16日,本校第一期開學典禮時致詞指示:黃埔軍校所負的使命,乃是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危亡。六年來,本校師生秉承其志,黽勉戮力,幸能不負所托,完成統一大業,爾後的革命任務便是打倒帝國主義,取消不平等條約,建設富強康樂的新中國。
根據湖南省檔案館校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印行《黃埔軍校同學錄》第七期學員名單,以廣州、南京兩地,按姓氏筆劃排序表所列為1463名。
在《黃埔同學總名冊》裏,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武漢分校第七期近兩千餘名學員,納入了廣州、南京本校第七期範疇,驟然將學員數量趨近第六期,歎為觀止。本書為以校本部第七期學員為基準,遂將第七期學籍,按照湖南省檔案館校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黃埔軍校同學錄》第349-386頁所載第七期各科學員學籍為據,展開本書各項課題疏理與解讀。
藉此重申關於湖南省檔案館校編、湖南人民出版社《黃埔軍校同學錄》運用與說明:
從史載《黃埔軍校同學錄》形成和流傳現狀看,基本源自1934年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印行的《黃埔同學名冊》之湖南省檔案館校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黃埔軍校同學錄》,如今成了讀者與研究者唯一引用的學籍考據的基礎史證。據此,對該《黃埔軍校同學錄》說明如下:
一是《黃埔軍校同學錄》的運用與尷尬。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僅有湖南省檔案館校編、湖南人民出版社《黃埔軍校同學錄》一種版本,在迄今為止沒有新披露《同學錄》史載版本的前提下,仍是唯一的、最為直接的取證與考量依據;
二是歷史學術要嚴格遵循史料依據。因此,筆者認為,正確運用《黃埔軍校同學錄》是當務之急,首要之舉。現行使用的《黃埔軍校同學錄》,不失為既定準確之學籍考據,其他史載學籍例證只能作其輔助。否則由學籍引發的以訛傳訛、各行其道、莫衷一是,無益於學界與讀者;
三是《黃埔軍校同學錄》之外的學籍確認口子要收嚴,不能失之過寬。據不完全統計,以往反映或記述於各種書刊資料為「黃埔軍校第七期生」者,累計有千名之多,其中還包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南寧分校)畢業學員、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學校(設立於瑞金)畢業學員,這些學員後來被比敘為黃埔七期生。因此,筆者認為對冠以「黃埔七期生」之學籍考據與確定,今後一段時期仍應以該《黃埔軍校同學錄》記載為准。
此外,還有在學期間因病逝世的9名學員,並留存有照片佐證,概因《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同學錄》缺載,為使本史料完整齊備,特在此補充:沈陶、謝堯章、冼頌刊(廣東順德人)、徐文化、彭惠群、楊濟英、李烜、李傑、王任(廣東臨高人)。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