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簡稱AVG或飛虎隊)的珍貴價值在於心理方面及外交方面:在日本軍隊占儘優勢的二戰初期,中美人士把他們視為英雄看待。飛虎隊讓在珍珠港挫敗及一連串日軍勝利的打擊下的盟軍,燃起求勝的希望並組織獲得最終勝果的戰略。
陳納德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自(1941)民國30年7月起在緬甸展開訓練。正當日本於12月攻擊珍珠港之際,這支小規模的美國部隊得到的補給少得可憐,而且看來沒有任何增援的希望。
飛虎隊成立之初,擁有43架能夠作戰的P-40B戰鬥機和84名退役美軍飛行員,而他們的處女戰則是發生在(1941)民國30年12月20日。
「飛虎隊」這名字的來源是由於當地報紙對美籍志願大隊的顯赫戰功印象如飛老虎之猛,同時也隱含著這支隊伍迅如閃電、非正式和極高度效率的幾項特質。在其短暫的戰鬥生涯—從(1941)民國30年到(1942)民國31年7月間—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在緬甸及中國等地共擊落296架日軍飛機。
當美國陸軍航空隊於(1942)民國31年7月接手時,陳納德將軍的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遭到解散的命運,只有少數幾名飛行員隨他一起加入一支名叫「中華民國空軍特遣部隊」的正規部隊。(1943)民國32年3月,該特遣部隊變成了駐華第14航空隊的主力,其補給主要經由「駝峰路線」而來,這是一條從印度到中國、長達500英里、橫越喜馬拉雅山脈的補給線。
「日軍在中國並不是所向無敵的,其他戰區的部隊要是知道他們被這麼小的一支空軍部隊擊敗,一定感到荒唐可笑。我相信給我充分授權來帶領這支部隊,我一定能夠摧毀日軍的。」--陳納德將軍。
儘管補給問題未獲得解決,第14航空隊從一開始不到200架飛機的規模,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已經有超過700架的飛機。這群美籍飛行員在中國作戰期間擊毀超過4,000架的日軍飛機,他們同時擊沈了超過百萬噸的日軍船隻和數以百計的日軍火車、卡車和橋樑。 「…我研判第14航空隊對我們在中國面臨的有效反擊當中,佔了6成到7成5之多。沒有他們,我們將能隨心所欲地拿下任何地方。」--日軍華中司令部高橋中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