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AM M240 MONOBLOC TYPE MO4S NO.32209 1926/1935 With CHAR ROMAIN, France
法國,SATAM M240 MONOBLOC MO4S 羅馬戰車式加油機,序號.32209,民國15年/民國24年 《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南京,SHELL 亞細亞火油公司加油站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石油公司)
中華民國的第一個商業加油站
民國13年(1924|大正13年),美孚石油(Standard Oil Company of New York),在上海租界內的廣東路96號開設了第一家加油站,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尺。當時在上海經營加油站業務分別是美孚、德士古、亞細亞三家。這三家公司共在上海建立了108座加油站,而當時上海汽車總數約為4千餘輛。
“亞細亞”奇蹟(1903-1937)
“殼牌運輸”與“荷蘭皇家”強強聯合,成立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中國發展迅速,創造了一個個輝煌的奇蹟。
隨著雙方共同利益的增加,殼牌運輸與荷蘭皇家同意共同成立一個銷售公司,負責遠東地區的業務。新公司名為亞細亞火油公司,於1903年6月29日在倫敦註冊成立。這使殼牌運輸與荷蘭皇家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雙方已持續多年的友好競爭於1907年1月1日變成全面而正式的合作。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成立後的飛速發展
新“家庭”成立後,優先考慮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以最佳方式拓展在華業務。
1908年是繁忙的一年。公司在香港註冊了殼牌商標;在廈門收購了油庫;在上海成立了亞細亞火油公司北方分公司;在上海設置了北方分公司辦事處;在蘇州河畔建造了兩座儲油罐。並在1910年,全面開始投入運營華北區的配送網絡。
這一時期,中國對燃油的需求迅猛增長,於是,亞細亞火油公司於1913年將旗下的華南、華北分公司正式重組為亞細亞火油(華北)有限公司和亞細亞火油(華南)有限公司。新公司還接管了殼牌盎格魯-撒克遜石油公司在中國內地、香港以及朝鮮的房產、工廠及船隊。在同一年,為了進一步發展在華業務,殼牌中國公司於倫敦註冊成立。同時在這一年殼牌也開始向香港供應瀝青。
此後幾年,亞細亞火油公司經銷眾多品牌的煤油,有“元寶”、“僧帽”、“鐵錨”、“龍牌”和“十字牌”;汽油品牌則有“殼牌”及“銀殼牌”。公司還銷售品牌為“殼牌”的其它產品,包括柴油、潤滑油、洋蠟、瀝青和礦油精。
大陸的業務飛速發展之時,台灣的油站也日漸規模。這一時期,殼牌在淡水的倉庫拓展迅速,三座油槽容積分別為2500噸,1200噸和60噸。其中2500噸的倉庫一般儲藏石油,1200噸用於儲藏煤油,60噸則是一般輕油。
業務遍全國
亞細亞火油公司以上海為中心建立了遍布全國的多層營銷體系,同時在許多其他城市擁有自己的運輸船隊、碼頭、轉運站,油庫和業務區域。這一時期亞細亞火油公司在華的中國員工總數大約有六、七千人。
中國的石油需求不斷增長,使得油品貿易不斷增加。到1934年,亞細亞火油公司在華南已有九個分公司或代理商,在華北有17個分公司或代理商。到1939年(民國28年),僅上海一地的油罐儲量已達13.8萬噸,位於漢口、天津、廣州、青島和南京的大型油罐的儲量有21.6萬噸,內陸地區油庫的儲量還有三萬噸。與這些儲油設施配套的還有拖船隊、大舢隊、駁船和由散裝駁船組成的大型船隊,以及不斷擴大的零售網絡。這些零售網點的規模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幾罐燃料存貨,大的則在市內擁有設施完備的服務站和加油站。
烽火歲月(1937-1949)
即使在最為艱苦和動蕩的戰爭時期,殼牌始終保持堅定的非政治立場,並堅信中國會贏得長久的和平與繁榮。
遭遇戰火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中國人民開始了八年抗戰的艱苦歲月。在戰事初期,亞細亞火油公司仍盡力向民間供油。到1940年7月中旬開始,日本佔領軍以無法防止向抗日游擊隊出售油品為由,拒絕向亞細亞火油公司發放向被占區運送油品的許可。儘管如此,在1941年,亞細亞火油(華南)公司在香港仍是第二大公司,發行資本超過1.5億港元,僅稍遜於香港匯豐銀行。如此巨大的投資規模表明了殼牌對中國的信念和對中國將贏得戰爭並繼續實現繁榮的信心。
但是,到1941年12月時,這種信心受到了最嚴峻的考驗:日本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徵用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和香港的所有財產,強迫公司停止商業活動。
殼牌沒有離開中國,而是讓1913年註冊成立、戰前已進入全面運營的殼牌中國公司繼續留在中國,並在戰時首都重慶成立了辦事處。經傳統的海路進口已行不通,於是殼牌想辦法經由印度和緬甸,通過漫長而崎嶇的山路,繼續向中國供應戰時不可或缺的燃油及石油產品,直到戰爭結束。
和中國一樣,殼牌也因戰亂而屢遭破壞。
1924年建成的香港亞細亞大樓部分被戰火毀壞,設在香港的兩個主要油庫(一座建於1897年,位於北角;另一座晚些時候建成,位於大角咀)在火災和爆炸中嚴重被毀。
在上海,幾乎所有的儲油設施都被毀掉,戰前13.8萬噸的儲油量只剩下3000噸。其它地方的儲油設施也未能逃脫此劫:戰前21.6萬噸的儲油量只剩下2.8萬噸的可用量。戰前供應全上海的至關重要的楊樹浦油庫變為廢墟。加油站和服務站變得面目全非,無法使用。油泵、地下儲油罐和壓縮機都被拆掉了。在運輸設備中,百分之六十的船隻失踪,運輸車輛全部遺失。
台灣的淡水倉庫也未能逃過浩劫,三座油庫1944年遭到猛烈轟炸並被擊中,熊熊火焰一路延續,還好油品沒有外洩和波及淡水街的居民。
情況雖壞,但信心仍在。面對浩劫,殼牌的態度簡單而堅決:中國必將重新站起,只要中國需要,殼牌願意鼎力相助。
戰後重建
殼牌的戰後重建工作由機構重組開始,進展迅速。1945年12月,殼牌中國公司將亞細亞火油華北和華南兩家公司合併,接管了所有資產和人員。1946年3月,殼牌中國公司以兩百萬英鎊資本在上海註冊,註冊經營範圍非常廣泛:在中國、蒙古、朝鮮和澳門從事石油產品的生產、煉製、儲存、中轉、供應、貿易、配送及相關業務。
同時,公司又決定在香港九龍觀塘興建一座全新的儲油庫,這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觀塘油庫於1947年投入運營。
到了1948年,上海辦事處的業務空前蓬勃。僅在上海一地,殼牌就擁有16個加油站,超過當時兩個主要的美國競爭對手。在全國約30個油庫和近1000個零售網點,人們都可以看到熟悉的殼牌商標。
所有這些都表明,殼牌在戰後不僅恢復了向中國提供石油產品的能力,還提供了直接的就業機會:殼牌當時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外籍員工有150人,而中國員工則有2600人。
尋找中國自己的石油
無論以人口還是地域來衡量,中國當時都是(現在依然是)地球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因此也潛伏著巨大的石油和油品市場,同時中國幅員廣闊,廣袤的土地中蘊藏著豐富的礦藏與能源,對於殼牌來說,參與石油勘探的機會似乎是存在的。
1947年夏天,在進行戰後重建的同時,殼牌開始在中國勘探石油。公司派出一支勘探先遣隊,從上海出發,坐飛機經蘭州到南山山脈(亦稱祁連山脈),再折返蘭州,一直到長城的盡頭。勘探隊再從酒泉出發,走陸路到敦煌,確定了好幾處值得進一步勘察的地方。
這次勘探原本可以對新中國的經濟產生重要的經濟影響的,但是因韓戰的爆發和由此引發的聯合國決議,這項勘探計劃被迫無限期地擱置了。
短暫撤離
所有大型石油公司都受到政治決策的影響,即使是堅持政治中立的殼牌也不例外。在1951年至1953年期間,與中國維繫石油貿易關係變得越來越不可行。在這幾年裡,殼牌把大多數在中國境內的油庫、住宅、加油服務站以及數量不等的油品和化工產品的所有權移交給政府。儘管殼牌並不希望退出中國大陸的石油業務,但還是欣然地這樣做了。
不過,公司獲准保留上海總辦事處和楊樹浦油庫,由總經理鄭康琪博士負責管理,他是第一位擔任這個職務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