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華民國天空裡的蘇聯紅星

By Peter Harmsen

一架繪有中華民國塗裝的波利卡爾波夫I-16型(或稱伊-16型)戰鬥機。照片來源:Flavio Mucia(AMB Brescia)
一架繪有中華民國塗裝的波利卡爾波夫I-16型(或稱伊-16型)戰鬥機。照片來源:Flavio Mucia(AMB Brescia)

民國27年1月,蘇聯飛行員 F. P.Polynin 才剛剛抵達中國心臟地區的城市漢口沒幾個星期,而這時來自日本的侵略者尚未明白從此刻開始他們同時也要跟蘇聯空軍作戰的事實。這位31歲軍官所率領的屠波列夫(Tupolev)SB高速轟炸機中隊正是蘇聯開始援助中華民國的合作計劃之一。


27年初的這個寒冷的清晨,正好是個試驗的好機會。 Polynin的飛機在天明之前便從漢口附近的機場起飛,同行的還有另外25架轟炸機。除了這些飛行員之外,只有少數軍方人員知悉此次行動的目標:南京城東郊一處日軍的航空基地,據報有大量的日軍飛機集結在那裡準備發起攻擊行動。大家對此次秘密行動都守口如瓶,因為深怕無孔不入的間諜壞了大事。隊員們的任務簡報舉行時,門外由武裝警衛負責戒備,以確保消息不會走漏。


在微微月光指引下,轟炸機群越過了長江,剛好在天色將明之際抵達了目標上空,這次的攻擊行動完全出乎日軍的意料。「很顯然他們都還在睡覺,因為機場上毫無動靜。」Polynin的回憶錄裡這麼寫著,「日軍的飛機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就好像要參加閱兵一樣,不久之後,炸彈落下,火光跟著四處竄起,然後兵士們在火場裡慌亂地來回奔跑。」


民國27年攝於武漢某機場的蘇聯飛行員
民國27年攝於武漢某機場的蘇聯飛行員

這次的攻擊行動非常成功,根據情報人員事後回報指出,共計48架日本飛機在空襲中遭到摧毀。不過這只是蘇聯飛行員協助苦難中國對抗日本所取得的諸多勝利之一罷了,而蘇聯飛行員貢獻了不少的具毀滅性的空中優勢武力,也讓日本不再一方獨享優勢。


在民國26年(1937)底,曾經是中華民國軍事援助最主要供應來源的德國,逐漸停止其裝備與人員訓練的提供,因為這時候她正努力與日本交好。至於蘇聯介入的原因,主要由於擔心日本從東邊進擊;他們期盼把中華民國留在戰場上,好牽制日本的行動,免得日本帝國動西伯利亞的歪腦筋。


直到民國30年(1941)遭受德國攻擊之前,蘇聯提供了中華民國大量的軍事援助;最關鍵的貢獻就是當中華民國自己的空軍在民國26年底幾乎遭到殲滅之後,蘇聯提供了飛行員和飛機,再度組成了空中防衛的力量。


大約有2,000名蘇聯的飛行員和1,200餘架的飛機來到中國,其中約200名飛行員沒能再回到祖國。


一架懸掛著中華民國國旗的蘇聯飛機
一架懸掛著中華民國國旗的蘇聯飛機

Polynin是得以回到蘇聯的幸運兒之一,他接著參加了偉大的衛國戰爭,對抗德國的入侵。他最後擔任波蘭空軍的指揮官,負責東線戰場的戰事。戰後,他按照蘇維埃風格,選擇投入政治;成為拉脫維亞共和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一員。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