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美國的敵人危險,做美國的朋友致命」:季辛吉與越戰時期的美國外交

  • P C
  • 3月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當美國的敵人危險,做美國的朋友致命」:季辛吉與越戰時期的美國外交 | 由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rom United States - Kenry A. Kissinger, U.S. Secretary of State,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422755
「當美國的敵人危險,做美國的朋友致命」:季辛吉與越戰時期的美國外交 | 由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rom United States - Kenry A. Kissinger, U.S. Secretary of State,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422755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是20世紀美國外交政策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政府擔任國家安全顧問(民國58年至64年,即1969-1975年)和國務卿(民國62年至66年,即1973-1977年),在冷戰高峰期塑造了美國全球戰略。他被引用的一句話——


「成為美國的敵人或許很危險,但做美國的朋友卻是致命」("It may be dangerous to be America's enemy, but to be America's friend is fatal")

——雖真偽存疑,卻成為評論美國外交雙重性的經典表述。這句話誕生於越戰時期,特別是民國57年(1968年)尼克森當選前後,美國的國際信譽和盟友關係正經受考驗。然而,這一哲學的根源可追溯至更早的歷史。


引言: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先聲

早在民國33年至38年(1944-1949年),美國對中華民國的政策已顯露其利益優先的特質。根據美國國務院出版的《民國38年中美關係白皮書》(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美國政府印刷局,1949年),美國在二戰末期支持國民政府對抗日本,但隨著國共內戰爆發,其立場轉為有限援助。白皮書指出,美國當時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完全放棄對華責任,二是以美軍直接消滅中共,三是協助國民政府尋求妥協避免內戰。國務卿迪安·艾奇遜(Dean Acheson)在導言中寫道:


「第二種政策雖在理論上具吸引力,但實踐上不可行。國民政府在戰前十年未能消滅共產黨,戰後則因虛弱、士氣低落和不受歡迎而難以勝任……共產黨則空前強大,控制華北大部分地區。美國民眾顯然不會支持在民國34年(1945年)或之後投入龐大軍力。」(見該書第xvi-xvii頁)

最終,美國選擇第三途徑,試圖協助國民政府維持影響力,但此舉未能阻止中共勝利,中華民國退守台灣等地。這一時期已埋下美國對盟友承諾有限的伏筆,為季辛吉後來的現實主義外交提供了歷史參照。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BASED ON THE FILE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9  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注重1944年至1949年間,根據國務院的文件,美國聯邦政府印務刷局,民國38年(中美關係白皮書) 《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BASED ON THE FILE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9 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注重1944年至1949年間,根據國務院的文件,美國聯邦政府印務刷局,民國38年(中美關係白皮書) 《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一、越戰泥潭與外交轉折

民國49年(1960年)起,美國深陷越南戰爭,基於冷戰「遏制政策」,支持南越對抗北越共產勢力。至民國57年(1968年),美軍駐越人數達50萬高峰。同年1月「春節攻勢」雖未讓北越獲勝,卻動搖美國民心,總統林登·詹森(Lyndon B. Johnson)遂於3月宣布不連任並提議和談。這標誌美國尋求退出越戰,但對南越的承諾顯得脆弱。民國57年11月(1968年11月),尼克森以「和平與榮譽」勝選,預示政策將從支持南越轉向撤軍。


二、季辛吉與那句話的起源

民國57年(1968年),季辛吉尚未進入政府,但已是哈佛學者,對越戰有深刻洞察。據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記述,季辛吉在該年11月與他的電話對話中說,若美國政策導致南越領導人阮文紹(Nguyen Van Thieu)步入前總統吳廷琰(Ngo Dinh Diem,民國52年即1963年被美國支持的政變暗殺)後塵,「世界將傳出:成為美國的敵人或許很危險,但做美國的朋友卻是致命。」這句話出自巴克利的書籍《聯合國日誌:一個代表的漂流之旅》(United Nations Journal: A Delegate’s Odyssey,1974年,紐約:G.P. Putnam's Sons,第87-88頁),記述了他對這次對話的回憶。然而,此記述未獲季辛吉直接確認,僅為巴克利單方證詞。這句私人警句反映季辛吉的現實主義:美國利益高於盟友承諾,盟友失敗若成常態,將損害其冷戰威懾力。


三、越南化與南越結局

民國58年(1969年),季辛吉推動「越南化」政策,訓練南越軍隊以逐步撤美軍。此舉旨在脫身越戰,卻讓南越感到被棄。民國61年(1972年),季辛吉主導的《巴黎和平協定》允許北越軍留駐南越,阮文紹雖抗議仍被迫簽署。民國62年(1973年)美軍撤離,承諾援助卻因美國國會削減而落空。民國64年4月(1975年4月),北越攻陷西貢,南越崩潰,阮文紹流亡。這一結局讓季辛吉那句話成為現實注腳。


SINO-U.S. JOINT COMMUNIQUE (February 28, 1972)  陸美聯合公報 (民國61年)主曆1972年2月28日《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SINO-U.S. JOINT COMMUNIQUE (February 28, 1972) 陸美聯合公報 (民國61年)主曆1972年2月28日《Black Water Museum Collections | 黑水博物館館藏》

四、國際回應與後續改變

南越淪陷動搖美國盟友體系,西歐、日本、東南亞國家質疑其可靠性。季辛吉的「聯繫政策」(Linkage Policy)試圖平衡與蘇聯、中共關係,卻讓盟友感到美國優先大國博弈。這一想法也引發後續歷史改變:民國60年(1971年)季辛吉秘密訪問中國大陸北京,民國61年(1972年)尼克森訪問北京,開啟美共解凍,最終在民國68年(1979年)將外交承認從中華民國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從台北遷至北京。中華民國作為反共盟友,在民國60年(1971年)失去聯合國席位後地位下滑,後續的「三個聯合公報」(民國61年、71年、81年,即1972、1982、1992年)、「六項保證」(民國71年,即1982年)和《臺灣關係法》(民國68年,即1979年)框架了西太平洋的關係至今,這些改變印證了季辛吉哲學對盟友的現實,影響冷戰後期格局。泰國、菲律賓等國隨即與中共改善關係,防範孤立。


五、季辛吉的辯解與評價

季辛吉對這句話態度曖昧,民國101年(2012年)在華沙演講中半玩笑稱不確定是否說過,但願接受引用。他認為美國應維護全球秩序而非無條件保護盟友,這與其政策一致。支持者讚其為冷戰戰略家,反對者批其犧牲南越、中華民國等國,這句話實際映射了國際地緣政治的互動之道。


六、結語:一如既往

這句話誕生於民國57年(1968年),見證南越於民國64年(1975年)淪陷及民國68年(1979年)美國外交轉向,成為審視美國外交的鏡子。它警示大國博弈中小國忠誠的脆弱,雖季辛吉時代已逝,其引響仍在國際政治中延續。


 

Comments


Join our mailing list

Thanks for submitting!

  • Facebook的 - 白圈
  • Twitter的 - 白圈
  • Pinterest的 - 白圈
  • 白色的Flickr圖標
  • Instagram的 - 白圈

© 2022 by BLACK WATER MUSEU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