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民國88年)中外影片發行與市場概況
- P C
- 3月30日
- 讀畢需時 14 分鐘
1999年(民國88年)中外影片發行與市場概況
■ 王清華
1999年電影市場一如亞洲的泡沫經濟般,呈現大幅衰退的現象。外片的台北總收入僅達25億元,較98年的30億、97年的31億,衰退近兩成;而國片,全年總收入只有5千8百萬,只及前一年(98)1億5千8百萬的尾數,呈現崩盤後的解體狀態。
整體而論,外片在進口拷貝數、映演廳數及票價皆無改變的情況下,只是缺乏超級大片以刺激買氣而已;國片則不然,早期國片的觀賞族群如女工族群、國中小族群、阿兵哥族群等,全面流失。國片不僅賣不了「團體票」,現在連「散客」都不見了!
當然,國片的問題由來已久,非一朝一夕所致,但政府除了以輔導金政策維持本土電影的最基本產量外,其它幾乎一籌莫展:民間業者有心無力,乏計可施,除了改弦易轍,紛紛引進韓日或歐美影片外,也別無良策。
壹、外片的發行與市場
1999年外片的發行與市場,就量上來講,變化不大:就質而言,則因缺乏超級大片帶動買氣,故影響整體市場的不進反退,以下就質與量等多方面分述於下。
一、發行總數與往年相當、日韓影片增多
1999年全年所發行的外片,不計小型影展影片,總數為216部,較98年的240部、97年的205部,互有消長,但99年的小型影展共達7個,總計上映影片44部,若兼計則總數成為260部,這個數字則與98年的274部、97年的258部,約略相當,差距不大。
不過,由於日片《七夜怪談》大受歡迎,導致片商搶購日片,故99年總計有21部日片上映,其盛況為近五年來之最(98年為15部);連帶影響到沉寂多年的韓片也受惠,99年共有五部韓片上映,亦是近十年來所僅見。
除韓日及美國、英、法、加拿大影片以外,若將小型影展計入,全年所上映影片中,尚包含德、澳、義、西班牙、荷蘭、芬蘭、丹麥、波蘭、伊朗、巴西、巴拿馬、瑞典等國影片。其多樣性一方面反映出片商對片源的需求,尤其是小規模經營的華商,難以抗衡美商龐大勢力,只能以低價尋求小眾影片進口以勉強圖存,並以之充實有線頻道的龐大需求。
另方面也顯現出觀眾對於不同口味的非主流影片,亦有接納的能力,這是金馬獎國際影展努力多年,所培養出來的觀眾胃納————願意去做不同口味的嘗試及改變。
此外,從事CD Rom業務的中環集團,於98年中成立「中藝機構」,並取得美國「新線」(New Line)代理權,使華商再添一生力軍。初期(自《婚禮歌手》始)所發行之影片委由學者排片,99年自立門戶,全年總共發行15部影片,直追春暉、學者、年代等華商。不過由於虧損累累,該機構已於2000年6月結束,並另立門戶。此為後話,來年再敘。
二、美商發行82部片、華商發行178部片
去年各美商與華商發行影片總數及總營業額統計如下:
A. 美商部分 (單位:新台幣元,以下同)
發行公司 | 部數 | 金額 | 備註 |
UIP 環球 | 13 | 361,996,255 | |
派拉蒙 | 17 | 190,957,830 | |
米高梅 | 14 | 162,089,475 | |
聯美 | 11 | 2,302,685 | |
博偉 | 25 | 590,212,715 | 含小型影展14部影片 (註1) |
福斯 | 13 | 330,102,515 | (參閱註1說明) |
哥倫比亞 | 16 | 171,509,405 | (參閱註1說明) |
華納 | 13 | 442,644,295 |
註1 說明: 美商哥倫比亞公司自99年7月份起,自福斯公司轉移合併至博偉公司,並一律冠以博偉之名,故博偉99年所發行之25部影片中,包含有哥倫比亞公司9部,非僅表列屬福斯公司之6部片而已。
B. 華商部分
發行公司 | 部數 | 金額 | 備註 |
學者 | 27 | 180,132,450 | |
春暉 | 42 | 121,210,275 | 含兩項小型影展12部片 |
年代 | 11 | 74,335,580 | |
中藝 | 15 | 44,726,855 | |
龍祥(三本) | 6 | 38,649,565 | |
大來 | 15 | 16,327,730 | |
向洋 | 7 | 9,618,270 | |
艷星 | 10 | 3,085,755 | |
昇簣 | 2 | 46,243,850 | |
聯映(聯贏、聯影) | 11 | 4,134,210 | 含1項小型影展6部片 |
全藝 | 3 | 2,704,980 | |
惠聚 | 14 | 3,770,740 | 含兩項小型影展13部片 |
中影 | 9 | 2,200,810 | 9部片均為小型影展片 |
協和 | 1 | 338,100 | |
嘉佳 | 1 | 14,070 | |
先鋒 | 1 | 2,450 | |
玄有 | 1 | 45,030 | |
宏基 | 1 | 140,980 |
就華商發行公司而言,學者仍然居首,特別是日片《七夜怪談》系列的三部影片,就占了其所發行總數27部片1億8千萬的一半收入。由於該公司所發行的《美麗人生》屬跨年上映,歸計於98年,故99年較98年數字少了1億4千萬。
年代公司及春暉公司由於99年缺乏有力影片攻堅,故全年總市值均呈現衰退。
三、19億5千萬與5億5千萬之比
就前項所述,美商與華商發行數量與金額之比為 1,951,815,175 / 82部 : 555,657,985 / 178部。99年全年台北地區外片市場總值為25億(2,507,473,160)新台幣。其中美商所發行影片佔市場總值 77.8%,華商為 22.2%。
■ 美商近三年來發行影片數量、總值與占有率比較
年度 | 總發行數 | 市場總值 | 占有比率 |
99年 | 82部 | 1,951,815,175 | 77.8% |
98年 | 70部 | 2,103,985,000 | 70.5% |
97年 | 72部 | 2,414,993,460 | 76.7% |
由上表可以得知,美商所發行之影片數,去年較前兩年增加10部以上,雖然總值少了數億,但市場占有率仍達有史以來新高。
四、缺乏大片(強片)以刺激並帶動市場
99年外片最賣座影片前10名的排序如下(括弧內為98年同名次影片的賣座數字):
神鬼傳奇 (環球) 147,472,385 (163,814,050)
全民公敵 (博偉) 102,967,710 (117,996,990)
星際大戰首部曲 (福斯) 101,180,075 (113,040,910)
駭客任務 (華納) 95,472,890 (104,534,940)
蟲蟲危機 (博偉) 94,333,780 (103,580,130)
將計就計 (福斯) 86,258,680 (102,769,400)
靈異第六感 (博偉) 84,430,855 (90,705,520)
電子情書 (華納) 81,574,375 (89,013,410)
泰山 (博偉) 76,034,765 (62,180,510)
水深火熱 (華納) 71,942,725 (61,565,010)
由上表明顯可知,99年賣座破億的影片僅得三部(98年6部,97年8部),足證99年外片的確缺乏有力大片刺激市場、帶動觀影熱潮。
同時,賣座前十名的影片,全為美商公司所發行,華商沒有一部。而卡通影片占了兩部,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情形。
再以99年外片票房數字分配情形來看(括弧內為98年數字),就可一目了然:
1億元以上: 3部 (6部)
9千萬至1億元: 2部 (1部)
8千萬至9千萬元: 3部 (1部)
7千萬至8千萬元: 2部 (0部)
6千萬至7千萬元: 1部 (2部)
5千萬至6千萬元: 3部 (7部)
4千萬元至5千萬元: 6部 (10部)
3千萬元至4千萬元: 5部 (8部)
2千萬元至3千萬元: 9部 (9部)
1千萬元至2千萬元: 20部 (21部)
1千萬元以下5百萬元以上: 25部 (22部)
5百萬元以下1百萬元以上: 58部 (45部)
1百萬元以下: 79部 (110部)
1百萬元以下影片較前一年的110部減少了30部,是因為小片都集中到小型影展去了。
五、受美國市場影響,但也有例外
台灣的外片市場,明顯受到美國市場的影響,各式媒體對於美國上片的新片介紹、製作過程,甚至票房紀錄、排名等,都有詳盡的報導。因此,美國上片紀錄常直接影響到較美國晚一個月左右上片的台灣,成為市場參考的指標。但是,其中也偶有例外。譬如喬治盧卡斯籌拍多年,全球矚目,推出前對外界保密到家的《星際大戰首部曲》,推出後北美地區賣座達4億2千4百萬,成為年度冠軍。在台灣卻淪為第3名(實際應為第2名,因為《全民公敵》美國是在98年底上片,列入98年紀錄,台北為99年春節上映,故列入99年紀錄),被兩位年輕小明星主演的《神鬼傳奇》打敗,搶去了第一,這也是此間發行片商始料所未及。
此外,台北在99年元月推出亞當山德勒主演的《呆呆向前衝》,美國紀錄是1億4千1百萬美元,台北只有1千萬(新台幣,以下同)出頭;他的另外一部片《冒牌老爸》,美國紀錄是1億6千3百萬美元,台北僅只收2千4百萬,幾乎完全不成比例。足證純美式口味的影片,台灣仍與之有段距離。
另外,《厄夜叢林》這部僅花了三萬美金拍攝的紀錄體電影,美國賣座1億3千8百萬美元,台灣則近1千7百萬;《時空賤諜007》美國賣座2億零5百餘萬美元,台北則僅賣了7百萬,簡直是天差地別;《美國派》在美上片數字是1億零1百萬美元,台北賣到近2千6百萬,算是差強人意。
美國年度第二名的小品《靈異第六感》,99年8月在美國上片,由於暑假已近尾聲,連續兩個月周圍並無強片,所以該片持續賣座至十月分(連續五周周冠軍),居然衝上全年亞軍,僅次於《星際大戰首部曲》,票房數字達2億3千萬。台北雖也達到8千4百萬,名列全年第七,但與美國賣座仍有大段距離,這是因為受到台灣「921」大地震的影響。
六、大地震震垮下半年市場
《靈異第六感》在上片前一周的9月18日安排了一場優先場,全線戲院一場收入即達2百萬。
該片原安排在9月23日(星期4,中秋節的前一天)晚場正式上片,未料9月21日即發生震驚全球的大地震,全台死傷人數逾萬,毀屋無數。該片雖然三天連續假期仍賣了2千5百萬,總賣座8千4百萬,但與美國紀錄比較,仍相去甚遠。
「921」地震,不僅震垮《靈異第六感》,其它同檔影片更是惨不忍睹。大地震之後,片商尚可按兵不動,但戲院業者則是陷入苦撐局面。此種窘境一直持續到11月以後,才算漸漸恢復正常。
99年全年外片市場較98年的30億、97年的31億衰退近兩成,除了因影片的整體素質不如往年,及缺乏大片的強力誘因外,相當程度也是受到921大地震的影響,這種情形在大台北地區以外尤其顯著,中部映演業者更是受傷極重。
電影雖以「文化」為名,但基本上仍是娛樂事業。去年921之後,全台休閒娛樂業幾乎全面停擺、無一倖免,營業額均受到衝激而大幅下降,但全國各電影團體仍然在關懷大眾、共體時艱的情形下,捐出七百餘萬鉅款賑災,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事,值得一記。
貳、國片的發行與市場
相較於外片99年的衰退,國片的情形則接近於崩盤。
99年國片雖仍維持有101部勉強破百的發行數量,但營收總額則持續大幅下滑,再創歷史新低,似乎已跌入百劫不復之境。
一、國片只餘一息、奄奄待斃
99年的國片發行總數101部,雖較98年的82部略有增加,較97年的116部為少,但國片數量的多寡,已難以具體反映出其數字增減的意義,因為一大堆粗製濫造的影片,除了供應下游的錄影帶或有線電視市場所需外,絲毫無法解讀其在電影市場上的功能或意義。
國片整體性、全面性的疲軟不振,已非一年兩載問題,而主觀條件與客觀事實等影響因素,各界雖多有評論,但此種「結構性」的崩毀,已非任何手段所能挽救,任何強制性的措施,或以政府力量加以挹注,都顯現出徒勞無功、難以為繼的局面。
在99年所上映的101部國片中,本土拍攝的國語影片僅得11部,其中輔導金影片即佔6部。輔導金政策的具體成效,似乎從維持本土影片的最基本拍攝數量以觀,才較具意義。
99年尚有5部大陸影片及1部新加坡影片上映,新加坡片《那個不夠》是當地極為賣座的影片,大陸片《成吉思汗》及《荊軻刺秦王》、《紅色戀人》、《愛情麻辣燙》,也都是大陸重要的得獎或賣座影片,可惜在此間根本乏人問津。
其它84部香港片,也幾乎是香港99年產製影片的全部,其中大都是粗製濫造的黑社會片、情色片或搞鬼之類的作品,大多缺乏創意、又無誠意,就華語影片整體而言,似乎是只餘一息、奄奄待斃。
二、國片賣座數字持續沉淪
99年國片中,大台北賣座最好的仍然是成龍的影片《玻璃樽》,但僅得3千萬出頭,與成龍過去影片動輒7、8千萬元不可同日而語。原因是該片是成龍與嘉禾合約中的最後一部影片,但成龍98年忙於赴美拍他的第一部作品《尖峰時刻》,以致延宕了本片的進度,但因春節檔期早定,最後不得已用急就章的方式拍成,以致不僅內容空洞,製作草率,成龍最受歡迎的武打招式的設計與創新,也都成了聊備一格。成龍自砸招牌,十分可惜。本片同時也是99年初,嘉禾公司轉移發行權至春暉電影公司的第一部影片。
賣座第二名的《心動》,也是全年國片中,除《玻璃樽》外,唯一賣座上千萬的國語影片。99年全年國語影片賣座前10名茲統計如下(括弧內為前一年同名次影片的賣座數字):
玻璃樽 (春暉) - 30,154,710 (85,879,600)
心動 (寰亞) - 18,412,410 (20,310,325)
徵婚啟事 (縱橫) - 3,953,800 (5,716,250)
魔法阿媽 (稻田) - 3,558,240 (5,445,450)
喜劇之王 (國際) - 3,483,090 (4,135,860)
中華英雄風雲再起 (春暉) - 2,508,560 (3,429,291)
愛情夢幻號 (學者) - 2,028,810 (2,816,060)
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 (國際) - 1,897,925 (2,690,990)
荊軻刺秦王 (學者) - 1,741,130 (2,432,210)
特警新人類 (寰亞) - 1,463,860 (2,410,230)
由上表對照而知,國片賣座持續向下沉淪。
三、不管什麼片,一概不賣錢!
以下再將國片票房的分配數字統計如下,對照98年(括弧內)數字,就可以明瞭國片整體情況:
5千萬元以上: 0部 (1部)
1千萬元以上5千萬元以下: 2部 (1部)
5百萬元以上1千萬元以下: 0部 (2部)
4百萬元以上5百萬元以下: 0部 (1部)
3百萬元以上4百萬元以下: 3部 (1部)
2百萬元以上3百萬元以下: 2部 (5部)
1百萬元以上2百萬元以下: 5部 (4部)
50萬元以上1百萬元以下: 7部 (10部)
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 25部 (19部)
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 54部 (19部)
1萬元以下: 3部 (7部)
上表明顯可見國片整體的市場狀況,過半的影片(57部)賣座均不逾10萬元。除了供應下游的衛星電視節目所需(國片錄影帶市場亦早已大幅衰退),幾乎已無法視之為一項「事業」。
99年國片北市全年總票房紀錄僅得5千8百餘萬(58,401,575),甚至比不上成龍過去一部片的紀錄,更抵不上外片排名第11的影片一部片的收益。
國片不賣座,前已言之,是屬於崩盤性的解體,爛片固然不賣錢,大製作、高水準的作品照樣乏人問津,舉例而言:香港被譽為年輕一代演員大集合,並以現代科技協助完成,在香港大為轟動的《特警新人類》,在台灣只賣了1百40餘萬;陳凱歌導演的大陸片《荊軻刺秦王》,不論演員陣容或製作水準,均屬大陸近期難得一見的佳作,可惜在台灣卻只賣了1百70餘萬。
另外,由台灣滾石唱片公司關係企業「魔岩唱片」所投資在大陸拍攝的《愛情麻辣燙》,在大陸不僅廣受矚目,且引為話題,但在台灣卻只賣了36萬餘元,一切的宣傳和努力都成了打白工。
此外,金馬獎的提名港片《目露凶光》、《每天愛您8小時》,新加坡的賣座片《那個不夠》,也統統不靈光。
差堪告慰的是本土拍攝的《徵婚啟事》、《魔法阿媽》,由於在發行上另闢蹊徑,雖然成績不算特別突出,但能賣到3百餘萬,名列國語片的第3、4名,已經十分不易。
四、春暉加入國片發行
由於嘉禾公司於99年元月份發行《幻影特攻》後,即結束在台發行業務,並將影片移交春暉公司發行,故春暉公司99年遂成為國西片兼顧的發行公司,傳統的華語片發行商學者、龍祥等公司,所發行的國片反而銳減。
99年各發行公司所發行的國語影片數量茲統計如下(括弧內為同一家公司所用的不同公司名稱):
國際 (新峰、漢星) - 27部
嘉佳 - 24部
學者 (學恒) - 7部
春暉 - 6部
中影 - 6部
正大 - 7部
寰亞 (群體) - 5部
昇龍 - 5部
中泰聯 - 2部
其它尚有縱橫、名毅、鐘地、全藝、魔岩唱片、思遺、延平、龍祥、黑豆、稻田、英太、嘉通等公司,各僅只發行一部國片。而國片小型影展,也隨著嘉禾退出發行行列而煙消雲散。
參、1999年映演業概況
映演業在99年間,變動不大。新聞局於該年5月15日曾公告:「每部外國電影片之複製片(拷貝)以58個為限」,事實上,映演外片之戲院早已達飽和狀況,由於映演外片戲院及廳數的大量開放,故影片的生命周期普遍縮短。各戲院間與美商公司的拆帳比例,平均數字也降低,故映演業者除少數如國賓、華納威秀等熱門戲院外,大多數都處於虧損邊緣。
再再加上99年下半年受921大地震影響,電影業中影響最大者,就屬映演業。因此,99年對映演業而言,確實是最冷的一年。
一、美商取消與戲院業者廣告拆帳
美商公司早在遷台之初,即有廣告費與戲院業者拆帳的辦法,行之有年,亦即美商的廣告費中,看板、平面媒體的報紙與雜誌所刊登之電影廣告,上映其影片的戲院業者,均需分攤其廣告費用,早期約為35%,後期則略有調降。
近年來由於開放拷貝數及映演廳數,故一部片的廣告費往往由數十間戲院分攤,若碰到小片小預算,有些小戲院常為數十、百元,也需開傳票付支票,多廳戲院更是 不勝其煩,故戲院公會迭有廢止與美商廣告分攤辦法之議。
經多年來不斷爭取,終於在99年2、3月間廢止。各美商公司如環球公司自《親情無價》、哥倫比亞自《8厘米》起,均停止要求映演戲院分攤廣告費用。
此項不合時宜辦法的廢止,也惠及媒體業者,因為報紙廣告、雜誌廣告由於金額不大,一部影片廣告經拆帳後,需分送數十家戲院收帳,某些媒體送達戲院的發票金額有時僅達十數元,不僅增加作業困擾,收帳亦曠日費時,浪費人力。取消廣告拆帳辦法後,戲院與媒體兩便,無不額首稱慶。
二、戲院公會繼續為降低分帳比例努力
台北市戲院公會與美商間的折衝,不僅止於廣告費分攤辦法的廢止,最重要的還在於拆帳比例的降低。
原來戲院業與美商公司間的拆帳比例,一般首周為30與70之比,即首周營業額中,30%歸戲院,70歸發行片商;次周減5%,成為35與65之比;第三周則減為40與60之比,第四周為45與55比,第五周以後則50與50對拆到下片為止。
過去由於戲院未開放像今天這樣多間同映一部影片,故少數幾家戲院常常可以一部片子上映一個月甚至五、六周以上,故其平均拆帳比例約為37%至42%;但近年來由於上映戲院數及廳數增加,故一部片往往兩、三周即下片,且生意多集中在第一、二個星期,故平均拆帳比例已降為33%至38%,戲院收益明顯下降。
台北市戲院業者對這項辦法廢止的努力,為何比早年來得強烈與迫切,原因即在於拷貝與映演廳數的增加。
98年《酷斯拉》上片時,發行的美商哥倫比亞公司遵總公司指示,一度要調漲拆帳比例首周為20與80之比,遭戲院群起抵制而作罷。
事實上,亞洲地區中,我國拆帳比例平均高於韓、港及新加坡,故要求降低拆帳比例,實為戲院業者求活圖存的必由之徑。
三、外商投資蓋影城放緩腳步
前已言之,除少數如國賓、華納威秀等戲院之營業額較為突出外,99年對大多數映演者而言,都處於虧損邊緣。
即以華納威秀而言,其票價較一般戲院為高,又不賣早場優待票,整體營業值佔了台北市戲院業的1/3~1/4,但因其為美式經營,故開支亦十分龐大浩繁。筆者雖無法取得其實際營運損益的內容,但從兩件事可以瞭解其所遭逢的狀況:
華納威秀自99年三月實施周六、周日及假日每張票價加5元的辦法。
其原計畫在台灣設立10至12座影城的目標,目前已經減緩腳步。
華納威秀自98年初營運以來,雖造成台北市戲院業的重新洗牌,影響力不可謂不大。其雖為外商公司,但仍受制於傳統拆帳比例的不合理限制。
此外,另一美商集團於99年10月接手原台北市獅子林戲院(原所有人洪文樑先生過逝,於9月25日暫停營業)耗鉅資數億重新改裝,惟受限於戲院位居已呈飽和的西門町,且該大樓一、二樓出租情形並不理想,樓下門面顯得十分冷清,故於2000年春節開幕後,生意始終不見起色。此雖是後話,惟亦影響及外商業 者對投資影城意願的重新評估。
四、台北映演業99年的消長
99年映演業者除獅子林戲院易手外,另外還有幾項值得一敘的大事:
台北市日新大戲院由於放映設備老舊,生意始終比不上國賓、樂聲,遂於8月底停業動工,耗資逾億,將整個戲院的外觀、動線及內裝及設備,全面更新。成為台北市最後一間改裝完成,與國賓、樂聲同樣擁有上千座位大廳的大型放映廳,於12月24日重新開幕。
由省公會理事長廖治德設立於內湖的「哈啦影城」,於11月12日起開始營業,12月底正式開幕,共有八廳1233個座位,成為東區內湖的唯一多廳式戲院。
台北市原萬國大戲院新蓋大樓上,由春暉公司經營的「絕色影城」5月8日開始營業,共有5廳650個座位。
台北市民生戲院於7月25日停止營業。
台北市南山戲院於9月19日結束營業。
台北市忠孝戲院於9月19日結束營業。
台北市奧斯卡戲院原也傳停業消息,後由某發行業者接手,改映二輪影片。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89年電影年鑑(2000 Cinema Yearbook in Republic of China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