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范世平博士
中國大陸電影採「中外合拍」模式的政治經濟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Film-Coproducing Model of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研究生:趙成儀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該年大陸電影故事片年產量 88 部,國內電影總票房 8.7 億元人民幣(以下同)。在此之前,大陸電影票房從 1990 年代起便開始下滑,至 2000 年時為 8億元。2010 年,大陸電影故事片年產量 526 部,國內電影總票房 101.72億元。僅僅 10 年間,大陸電影年產量成長近 6 倍,電影票房總額成長11.6 倍。
2011 年, 中 國 大 陸 電 影 故 事 片 年 產 量 558 部, 國 內 電 影 總 票 房131.15 億元,2 比 2010 年增長 30%。2012 年,大陸電影故事片年產量達到 745 部,國內電影總票房 170.73 億元,比 2011 年增長 30%。國家廣電總局(現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表示,從 2003 年起,大陸電影市場已連續 10 年保持成長,10 年間成長 18.5 倍,平均增幅近 40%。
2013 年 3 月, 美 國 電 影 協 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MPAA)4 發表報告指出, 2012 年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電影第三大生產國(次於印度、美國),票房總額僅次於北美,已超越日本,躍居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也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電影市場。截至 2013 年為止,中國大陸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已達 217.69 億元,比 2012 年增長近 28%。現階段大陸電影經濟規模已具備世界強國的水準,市場潛力更受到全球矚目,國際影響力正日益提升。
P.1
2002 年 11 月,隨著中國大陸加入 WTO 後所面臨的國內市場開放,中共「十六大」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強調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應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國家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首次將發展文化產業列入黨的政治報告,成為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戰略目標。依照中共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電影被明確定義為「可經營的文化產業」,其「文化商品」的屬性受到承認,大陸電影產業化的進程自此正式確立,從此開啟大陸電影市場高速成長的 10 年。
P.3-4
壹、文化軟實力
一、「軟實力」的概念
1990 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Josephs Nye 發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專文,首次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包括由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實力表現出來的「硬實力」(hard power),及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所展現出來的「軟實力」。
2004 年,Josephs Nye 在「軟實力-世界政治致勝之道」一書,與2006 年發表的「軟實力再思考」一文中,明確指出「軟實力」的三個主要來源:文化、政治價值觀及外交政策。2009 年,Josephs Nye 再次界定「軟實力」的定義,指通過吸引力而非靠強硬手段或利益引誘的方式去影響他人,而達成自身所想要達到目的之能力。應用在國際政治上,一個國家可通過其在文化、政策或價值觀念的吸引力,使其他國家作為榜樣模仿,並認同其在國際社會的主張和維護國家利益的行為。
自「軟實力」理論提出後,中國大陸學界對於「軟實力」的定義有諸多討論。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俞新天指出,在界定「軟實力」之前,應先探討「軟實力」的概念,是相對於「硬實力」。「硬實力」是「物質性」的「具體」實力,「軟實力」則是「非物質性」的「抽象」實力。因此可以計量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等,屬於「硬實力」的範疇,而文化、觀念和制度等不可計量的,則為「軟實力」的內容。至於軍事思想和制度、經濟思想和制度,也應歸類為「軟實力」的範疇。
浙江大學教授潘一禾認為,「軟實力」是目前用來描述國家文化實力的一個名詞。優秀的「文化軟實力」,不僅在國內社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多元民主的整合能力,且在國際舞台上也具有強大感召力和影響力。此外,中國大陸留德學者劉濤也指出,國家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
力和向心力都是屬於國家「軟實力」的範疇。是故,現今「軟實力」經常成為國家文化實力的代名詞。
P.39-40
三、第三階段:電影市場化、產業化改革時期(1999 年以後)
1999 年 11 月 15 日, 中 美 雙 方 就 中 國 大 陸 加 入 世 界 貿 易 組 織(WTO)的雙邊談判達成最終協議,其中涉及電影及其相關產業部分,在中方堅持控股權和進口審批權的前提下達成協議。
2001 年 11 月 10 日,WTO 在杜哈(Doha)通過中國大陸加入的申請案,有關電影產業的協議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項:
第一、自 2001 年大陸加入 WTO 開始,將允許以票房分帳形式每年進口影片 20 部,並且在 3 年內增加至 50 部;
第二、將在 3 年內開放外資參股新建、改造影院,控股可達 49%;
第三、外國企業可通過與中資機構合作方式,參與經營錄音、錄影等視聽產品銷售業務。
中國大陸加入 WTO 後,正式邁入世界經濟、文化全球一體化的軌道,代表大陸市場正式對外開放,電影市場將面臨國際競爭的挑戰。此外,2002 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在這個階段,大陸陸續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吸引各方資金投入電影業,擴大電影產業規模,以加快大陸電影市場化、產業化的進程。
P.72
2012 年,中國大陸和美國就解決 WTO 電影相關問題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確定在原來每年 20 部進口分帳影片配額的基礎上,再增加 14 部進口分帳的高新技術格式(3D 或 IMAX)美國影片,票房分帳比例也由之前的 13%提高至 25%。該年大陸共有 41 部中外影片票房超過億元,其中「一九四二」、「十二生肖」、「搜索」、「人再囧途之泰囧」、「畫皮 2」、「寒戰」等在內的國產電影取得不錯的成績。根據統計,在 21 部國產影片票房過億影片中,6 部影片達到 2 億以上票房,3 部影片達到 7 億以上票房,數量超過歷年。
P.84
2001 年 12 月,中國大陸加入 WTO,擴大開放電影市場,每年進口影片數量從原本 10 部增加至 20 部,3 年後再提高至每年 50 部。其中包括好萊塢進口分帳大片 20 部,以及其他非美國影片 30 部。然而在開放市場的同時,大陸電影政策中仍處處制訂具有保護性質的電影政策,對大陸
電影及電影市場實行多種管制與扶植措施,47 其中最主要的管理形式,可歸納為補助(subsidy)、配額(quota)與壟斷(monopoly)三種。
首先,中國大陸官方透過進口發行外片的利得,設立特種基金對其電影產業進行補助,如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影視互濟資金、各種臨時性撥款等(如青年導演扶植計畫)。另外也制定法規對國產電影事業實施稅賦抵減與提供貸款,目的在於保障國產製片業的生存發展。
其次,中國大陸在加入 WTO 後,仍以各國政府常用的「文化例外」(cultural carve-out)為由,降低影音市場開放的幅度, 持續以「進口配額」(import quoto),限制外國電影每年進口數量,以保障本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2002 年公布《電影管理條例》,維持國產影片「銀幕配額」(screen quota)的規定,給予大陸國產影片每年三分之二比例的映演日數,及主要院線電影院每年有一個月時間只能放映國產影片的措施。「進口配額」基本上是限制外國影片進口總量,「銀幕配額」則進一步限制進口影片的放映的時數,以維持大陸國產電影的市占率。
P.105
台灣國產電影的衰退,可追溯至 1990 年代的 WTO 談判,當時政府為加入 WTO,將所有電影市場的配額,放在 GATT 中討論,台灣國產影片市場因此處於不利的地位。
1991 年,新聞局提出新台幣 16 億元的振興國片方案,列入當時六年國家建設計畫,以實質性的電影輔導金政策提升電影產量。但從 1996 年起,台灣電影年產量始終維持在 15 至 20 部,市占率只占全台總票房的 1%- 2%。至 1998 年,台灣電影年產量已不足20 部,且多半是由政府出資拍攝的輔導金電影,市占率不及 1%。
2002 年 1 月,台灣加入 WTO,為因應貿易自由化趨勢,解除各項電影進口管制,開放國外影片自由進口,美商電影公司得以在 WTO 架構下,以好萊塢進口大片壟斷院線通路,台灣電影產量一路下滑,2003 年僅推出 15 部國產影片,總票房只有新台幣 1,500 萬元,占全台總票房的0.3%,台灣國產影片產量與市占率均跌入谷底。
相較於中國大陸加入 WTO 以後,仍持續以「進口配額」等貿易障礙限制國外影片每年進口數量的保護性電影政策,2002 年台灣加入 WTO後,儘管台灣電影產業在進口片商不斷引進好萊塢影片以維持一定的市場規模,然而台灣國產電影市場卻幾乎被進口影片完全取代,市占率微乎其微,國內電影產業發展面臨存續的困境。
P.144
2012 年 2 月 17 日,時任中國大陸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於訪美期間,中美雙方就解決 WTO 電影相關問題達成協議,簽署《中美雙方就解決WTO 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簡稱「中美電影協議」),內容如下:
1、大陸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 20 部的基礎上,增加 14 部 3D或 IMAX 電影進口;
2、進口影片美方票房分帳比例從原本的 13%提升至 25%;
3、增加大陸民營企業引進進口影片的機會,打破過去由大陸國營公司獨占的局面;
4、中美合拍片將享受中港合拍片的待遇。
2012 年 2 月,「中美電影協議」出台,刺激中美合拍電影的進展。
2012 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超能俠」、「龍卷傳奇」、「藏地密碼」、「成吉思汗」、「重慶大轟炸」、「魔咒鋼琴」等十多部中美合拍電影宣布立項,中美合拍電影在中國大陸政策放寬下產生明顯而立即的效果。
P.164
1990 年代,台灣曾是支撐香港電影及中港合拍電影的重要資金來源,但隨著兩岸加入 WTO 後,電影市場開放而逐漸沒落。2010 年 6 月29 日,兩岸 ECFA 完成簽署,取消台灣電影進口大陸的配額限制,由於兩岸語言及文化背景相似,使得大陸電影市場成為當前台灣電影產業振興的希望,因而造就近年台灣和大陸合拍電影的盛行,近年來兩岸合拍片在大陸市場成長迅速。惟因兩岸社會文化的差異,兩岸合拍片在台灣市場接受程度不高,致使兩岸合拍片以大陸市場為主要取向。
P.171
Commenti